当前位置: win11系统之家 >  微软资讯 >  英伟达股价翻倍:人工智能炒作合理性得以证明?

英伟达股价翻倍:人工智能炒作合理性得以证明?

更新时间:2023-05-23 05:28:46作者:relsound

英伟达股价翻倍:人工智能炒作合理性得以证明?

由于人工智能吸引了主流投资者的眼球,英伟达公司的股价今年已经上涨了一倍多,但本周公布的财务业绩可能不足以证明其股价的合理性,分析师预计该公司的股价将超出预期。

英伟达定于周三收盘后公布第一财季收益。该公司预计将出现强劲的同比下滑:销售额预计将下降21%以上,调整后每股收益预计将下降近三分之一,核心游戏芯片部门的收入预计将减少近一半。

不过,分析师们普遍预计,英伟达在数据中心的强劲销售上将超出这些预期,然后随着开发机器学习所需设备的订单涌入,英伟达的目标将会更高,而科技公司一直在2023年大肆宣传机器学习。今年3月的开发者大会聚焦于人工智能机遇,首席执行官黄仁勋预计明年将获得巨大的财务回报,分析师预计实际预测将反映出这种乐观情绪。

Susquehanna金融分析师Christopher Rolland表示,“人工智能军备竞赛”应该会推动数据中心销售的“建设性”前景。罗兰对英伟达股票的评级为正面,目标价为350美元。他指出,微软只是英伟达打算花钱的客户之一。微软因投资OpenAI和使用ChatGPT而成为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最知名的公司之一。

罗兰写道:“总体而言,我们预计会有更好的业绩/指导,这主要是受到正在进行的人工智能淘金热和随后的数据中心GPU需求的推动。”“微软继续投资OpenAI和ChatGPT,甚至在最新的财报电话会议上邀请英伟达(Nvidia)作为合作伙伴。”

值得注意的是,Azure OpenAI的客户数量环比增长了10倍,微软正在“按顺序增加资本支出,以扩展其人工智能基础设施,”罗兰写道,并补充说,Meta Platforms Inc.等其他大型科技公司。META和亚马逊也在继续投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。

预计人工智能产品的增长将使芯片制造商受益。云服务提供商或“超大规模”——比如微软的Azure、亚马逊的AWS、Alphabet Inc.的谷歌云和甲骨文公司的云基础设施——使用的是英伟达(Nvidia)、超微设备公司(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.)等公司提供的芯片。AMD和英特尔将联手打造用于处理庞大人工智能工作负载的数据中心。

Evercore ISI分析师C.J.缪斯表示:“我们相信每个人都在全力投入人工智能。

缪斯表示:“我们正在寻找支持我们论点的评论,即我们正处于人工智能巨大货币化事件的转折点——特别是大型语言模型(LLM)、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变压器技术的加速采用。这将推动对英伟达产品有意义的培训和推理需求。”

周一,Wedbush分析师马特•布赖森(Matt Bryson)表示,问题将是英伟达将实现的“上行幅度和性质”,因为数据中心在2023年初才会增强,2月和3月的检查显示会有所回升。这是因为“考虑到英伟达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主导地位”,以及“数据中心(H100)和游戏(RTX40)的多个新产品周期”,英伟达是今年半年内定位最好的公司之一。

周一,KeyBanc分析师John Vinh对英伟达的目标价设定为增持,目标价设定为375美元。他对英伟达生产足够产品的能力和游戏芯片的需求表示了一些担忧,但他仍表示,他预计英伟达将迎来一个增持的季度。

Vinh写道:“虽然供应可能会限制英伟达数据中心gpu(包括A100和H100)短期内更有意义的上涨,而RTX4070令人失望的发布可能会导致游戏领域的小幅下滑。但我们预计投资者将会看到这些担忧。”

FactSet调查的分析师预计,在截至4月份的财季中,英伟达第一季度调整后的每股收益为0.92美元,营收为65.3亿美元,低于去年的每股收益1.36美元,营收为82.9亿美元。分析师预计游戏销售额为19.7亿美元,接近去年36.2亿美元的一半,数据中心销售额为39亿美元,较上年同期增长4%。

最重要的数据可能是高管们对第二财季的指引。分析师预计第二季eps为1.07美元,营收为71.7亿美元,其中42.9亿美元来自数据中心,21.3亿美元来自游戏。英伟达刚刚发布了新的RTX 4060显卡系列。

FactSet调查的47位分析师中,35位给出了买入评级,12位给出了持有评级;自今年4月以来,英伟达一直没有获得卖出评级。截至周一的平均目标价为296.70美元,比英伟达股价低5%以上。

今年以来,英伟达的股价上涨了110%以上,费城半导体指数今年上涨了26%以上,以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上涨了21%。与此同时,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上涨0.4%,标准普尔500指数(S&P 500)上涨9%,该指数的30只成份股中包括IBM、英特尔和微软。

本文源自金融界